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
一、核心素养与创新创业教育
本文的“核心素养”内涵是:基于人的教育,从终身学习目标出发,个人在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胜任力”,是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最基础的、最关键的素养。核心素养特征有:一是关键性,是关键能力、核心竞争力;二是综合性,是集知识、能力、态度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三是发展性,是21世纪社会对人才素养要求的动态反映。
创新创业教育的灵魂是“创造”,它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创办企业,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取得可持续发展。它并非一种学科教育而是一种新的教育范式和理念。因此,它的着力点在于通过教育教学内容、方式和评价的改革,让学生个性和潜能得到自由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推进创新、创业。
核心素养与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在于激发人人都具有的“创造”天性和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求异思维和创业能力,这与核心素养所蕴含的“发展性”内涵基本一致,都体现出对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终极关怀。创新创业教育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2016《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将“实践创新”作为六大素养之一(中国核心素养框架内容: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全球范围内不同组织或经济体的核心素养框架中,都对批判性思维、创造性与问题解决等素养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所倡导培养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及其价值观念,正是当今人们应当掌握的一种核心素养,是核心竞争力。
二、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思路
以“核心素养”引领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目的在于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重构课程政策、课程标准,加强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体系:分层、分类。在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理念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应改变传统的标准化、同质化的课程建设模式。一是分层设计课程目标。第一层次以创新创业精神和思维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基于创新创业的思想价值体系。第二层次围绕“创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未来在工作岗位上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学术驱动型或职业驱动型)。第三层次针对创新创业方面具有专长和兴趣的学生并结合社会发展实际,主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企业家”,以及运用创业的原则推动社会发展的“社会型创业者”。二是分类开发多元课程。从知识结构看,可以分为创新创业通识类、启蒙类课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类课程,跨学科交叉创新类课程以及基于特定主题开发的强化类课程。从教育方式看,可分为渗透性课程、普及性课程、重点性课程和专业性的课程。根据课程类型不同,又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未完,转下页)